上一页: 光电传感器的安装应避免什么 |   下一页: 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地位

湿度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

湿度传感器的使用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:

  选择测量范围

  和测量重量、温度一样,选择湿度传感器首先要确定测量范围。除了气象、科研部门外,搞温、湿度测控的一般不需要全湿程(0-100%RH)测量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,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、自动控制技术紧密结合着。测量的目的在于控制,测量范围与控制范围合称使用范围。当然,对不需要搞测控系统的应用者来说,直接选择通用型湿度仪就可以了。

  选择测量精度

  和测量范围一样,测量精度同是传感器最重要的指标。每提高-个百分点。对传感器来说就是上一个台阶,甚至是上一个档次。因为要达到不同的精度,其制造成本相差很大,售价也相差甚远。例如进口的1只廉价的湿度传感器只有几美元,而1只供标定用的全湿程湿度传感器要几百美元,相差近百倍。所以使用者一定要量体裁衣,不宜盲目追求“高、精、尖”。

  生产厂商往往是分段给出其湿度传感器的精度的。如中、低湿段(0一80%RH)为±2%RH,而高湿段(80-100%RH)为±4%RH。而且此精度是在某一指定温度下(如25℃)的值。如在不同温度下使用湿度传感器。其示值还要考虑温度漂移的影响。众所周知,相对湿度是温度的函数,温度严重地影响着指定空间内的相对湿度。温度每变化℃。将产生%RH的湿度变化(误差)。使用场合如果难以做到恒温,则提出过高的测湿精度是不合适的。因为湿度随着温度的变化也漂忽不定的话,奢谈测湿精度将失去实际意义。所以控湿首先要控好温,这就是大量应用的往往是温湿度-体化传感器而不单纯是湿度传感器的缘故。

  多数情况下,如果没有精确的控温手段,或者被测空间是非密封的,±5%RH的精度就足够了。对于要求精确控制恒温、恒湿的局部空间,或者需要随时跟踪记录湿度变化的场合,再选用±3%RH
  以上精度的湿度传感器。与此相对应的温度传感器。其测温精度须足±℃以上,起码是±℃的。而精度高于±2%RH的要求恐怕连校准传感器的标准湿度发生器也难以做到,更何况传感器自身了。


FESTO 特价现货气管特价产品:

FESTO 159672 PUN-16x2,5-BL FESTO 159672 PUN-16x2,5-BL
FESTO 159670 PUN-12x2-BL FESTO 159670 PUN-12x2-BL
FESTO 159668 PUN-10x1,5-BL FESTO 159668 PUN-10x1,5-BL
NORGREN B73G-4GK-AD3-RMN NORGREN B73G-4GK-AD3-RMN


SIEMENS电机特价产品:

1PH7224-7QD00-0AA3SIEMENS开卷机
1LG6318-6AA90-ZSIEMENS入口夹送辊
1PQ8315-6PB80-ZSIEMENS粗矫直机
1PH7284-0DD50-0AA3-ZSIEMENS圆盘剪
1PH7288-0DD00-0AA3-ZSIEMENS碎边剪
1PH8358-1DU10-0AU0-ZSIEMENS精矫直机
1PH7137-2DD00-0BA0SIEMENS飞剪前夹送辊
1PH8135-2FF13-0BA1SIEMENS飞剪
1FK7105-5AC71-1UG0SIEMENS加速、减速、废料辊道
1FK7105-5AF71-1FH0SIEMENS真空吸盘提升、横移
1LG6253-4MA91-ZSIEMENS高压液压站
1LA9163-4KA91-ZSIEMENS高压液压站
1PH7184-7NF000AJ3-ZSIEMENS
1LA9183-2WA61-ZSIEMENS
1LA9090-2KA11-ZSIEMENS
1PH7186-7ND300AA3SIEMENS
1LA7096-4AA91SIEMENS
1LG4207-4AA60SIEMENS
1FT6132-6SB71-1DG0SIEMENS
1LE1001-1CA03-4AA4SIEMENS
1LE10011DA433JZ6ZSIEMENS
1LG4316-4AA66-ZSIEMENS
1LA5186-4AA66-Z SIEMENS

序号 品 牌 货名  规格

1 SICK 1040790 IME12-08NNSZW2S
2 SICK 1040789 IME12-08NNSZW2K
3 SICK 1041040 IME30-15BNSZW2S
4 SICK 1051784 GTE6-N1212



主营产品:Sick传感器,Sick激光扫描仪 ,Sick安全光栅 ,sick激光扫描仪 ,编码器 ,安全光栅 ,安全继电器 ,DATALOGIC/DATASENSOR触摸开关

进入上海远康自动化阿里巴巴官方店铺


 上一页: 光电传感器的安装应避免什么 |   下一页: 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地位